当前位置: 文博资讯>>省内新闻

漯河市文物事业发展纪实

时间:2018-06-14  漯河市文广新局    字体:   

2018年6月9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遗产是全民的遗产,遗产日也是全民的节日。漯河市各县区及相关单位将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展示该市文物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使文化遗产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公众。

改革开放以来,漯河市文物事业在上级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立足于漯河发展的伟大实践,着眼于“富强漯河、魅力漯河、和谐漯河”的建设,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提升、大遗址保护和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开发,全面开创文化遗产保护新局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高标准建设漯河市博物馆,填补了漯河市长期无市级综合博物馆的空白,为漯河市文物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基础;建立了馆藏文物数据库,用信息技术架起了漯河市文化遗产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公布了漯河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漯河市长期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空白,完善了漯河市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全面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摸清了漯河市文化遗产家底、全面掌握文化资源,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据统计,全市已发现各类文物古迹61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8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38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5处。全市有各类馆藏文物上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近三千件/套;郾城区裴城村为中国传统村落,舞阳章化乡简城村、后古城村、临颍台陈镇台陈村召陵区姬石镇范寨村为河南省传统村落;北舞渡镇、繁城镇和商桥村为漯河市三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这些文化遗产构成了漯河市魅力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其中许多文化遗产弥足珍贵,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如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和甲骨契刻符号将中国的音乐史和文字史推进到八九千年前,位列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的第十一位;小商桥以始建年代早于赵州桥而闻名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桥”;受禅台和受禅碑是研究汉魏政权更替的重要历史实证,受禅碑是我国十大“三绝碑”之一;郝家台龙山文化古城是我国发现为数极少的史前古城;舞阳北舞渡彩牌楼为三间六柱五楼柱不出头式建筑,被誉为“河南省清代牌楼之冠”;许慎墓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字学家、经学家许慎的长眠之地,他编撰的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说文解字》,对汉字的统一和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文化遗产,已成为推动漯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把文物保护工作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国务院也先后出台多部扶持文物事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分量之重、内容之全、措施之实前所未有。漯河市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各级政府和部门先后拨专款4.7亿多元对我市三十余处国家级、省级以上和重要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基础设施进行保护整修和开发利用,特别是许慎文化园、受禅碑与受禅台、彼岸寺碑、舞阳城隍庙与开元寺古建筑群、化身台寺等文物景区和陈星聚墓园的开发及纪念馆的建成以及小商桥旅游景区的建设,使之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休闲游览的场所。目前,漯河博物馆已建设完成,正在陈列布展,贾湖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获国家文物局立项,建设正在积极推进,郝家台遗址保护规划和古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可以说漯河市文物事业发展的春天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