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琴的形制特征
时间:2016-01-27 中国文物报 秦 一 字体:大 中 小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自古以来广受文人、 士大夫的重视和喜爱。 古琴的历史至少有 3000多年, 唐代是古琴发展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唐代古琴一直被后人所推崇和模仿。本文结合已经公开的、 并被相关专家或机构鉴定过的唐代古琴的实物资料, 对唐代古琴琴体的长、 宽、 厚和肩、 腰、 足位置等的资料加以整理分析, 并与其后各时代的古琴加一对比, 以期尽可能准确地展现唐代古琴的形制和特征。
唐代古琴的形制
多数琴体阔大厚重、 琴面浑厚呈半椭圆形, 少数琴体扁中带圆; 多数琴体在项与腰作圆棱处理、 额下由轸池向上减薄斜出; 多数肩部最宽、 最厚, 头部较肩部窄、 薄, 尾部较头部窄、 薄。
通长, 平均约121.8厘米, 大多在120.0 至 125.0 厘米之间, 以 122.0 厘米 左 右 为 最 多 ,最 长 126.7、最 短109.3 厘米; 肩宽; 平均约 20.2 厘米,大多在 19.0 至 22.0 厘米之间, 最宽23.0、 最窄 17.0 厘米; 尾宽, 平均约14.1厘米, 大多在 13.4至 15.0厘米之间, 最宽 16.0、 最窄 11.8 厘米; 最厚,平均约 5.3厘米, 最厚 5.9、 最薄 4.4厘米; 通长与肩宽比平均约为 6.03, 通长与尾宽比平均约为8.64厘米。
除了伏羲式之外, 琴额的宽度基本都要小于琴肩的宽度; 琴肩的位置大多数在三徽偏下, 最下在四徽, 最上在二徽与三徽中间; 琴腰的位置基本都在八徽至十一徽、 最上八徽偏上、 最下十一徽偏下, 腰中的位置基本都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琴足的位置基本都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唐代及以后古琴形制的对比
通过查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等编 《中国古琴珍萃》、 郑珉中主编 《故宫古琴图典》、《中国音乐文物大系》 总编辑部编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编 《古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物选粹》、石超著 《浙江省博物馆藏琴》 等资料,共整理出有确定年代的历代古琴资料 177 张, 其中宋代 35 张、 元代 11张、 明代 90张、 清代 41张, 并对相关资料加以统计, 取其平均值(详见图表)。
通过对历代古琴实物资料的对比可以发现: 琴体通长, 以宋代为最长, 唐代和明代稍短、 与宋代较接近,清代明显变短; 琴体宽度(肩宽), 以唐代为最宽, 其后逐渐变窄, 至清代最窄; 琴体尾宽, 以唐代和元代为最宽, 其后逐渐变窄, 至清代最窄; 通长与肩宽之比、 通长与尾宽之比, 均以唐代最小, 其后逐渐增大, 以清代为最大; 琴体厚度, 各时代相差不大; 琴肩位置, 唐代最靠下基本都在三徽偏下的位置, 宋代至清代基本都在三徽至三徽偏上位置; 琴腰位置, 基本都在八徽至十一徽; 琴足位置, 基本都在九徽与十一徽中间。
总体来说, 唐代古琴的通长稍长、 宽度较宽, 最明显的形制特征是琴体宽大、 琴肩垂而阔, 从宋代起琴体的形制逐渐变短、 变窄。 在琴体的加工处理上, 唐代较突出的特点是多数琴体在项与腰两处内收部位上下边作圆棱处理、 额下由轸池向上减薄斜出, 唐代以后的古琴较少采用这些加工方法。 在琴体厚度、 琴腰位置、 琴足位置等方面, 唐代和其他时代没有太大不同。
唐代古琴资料
1.九霄环佩琴, 伏羲式, 故宫博物院藏。 通长 124.0、 肩宽 21.2、 尾宽15.4、 最厚 5.8 厘米; 琴体阔大厚重,琴面浑厚呈半椭圆形, 项与腰内收部位上下边皆经作圆处理, 额下由轸池向上减薄斜出; 肩在三徽偏下, 腰上至八徽偏上、 下至十一徽偏下, 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偏上。
2.九霄环佩琴, 伏羲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通长 124.0、 肩宽 23.0、尾宽 15.0、 最厚 5.6厘米; 琴体浑厚呈半椭圆形, 项与腰两处作圆棱处理,额下由轸池向上减薄斜出; 肩在三徽偏下, 腰上至八徽偏上、 下至十一徽,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3.轻雷琴, 伏羲式变体,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 通长 118.6、肩宽 19.6、 尾宽 14.5、 最厚 5.8 厘米;琴体扁中带圆, 额较宽呈弧状; 肩在三徽偏下, 腰上至八徽偏下、 下至十一徽偏下, 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4.九霄环佩琴, 伏羲式, 辽宁省博物馆藏。 通长 122.0、 肩宽 21.5、 尾宽 15.6、 最厚 4.4 厘米; 琴体浑厚, 背面微凸; 肩在三徽偏下, 腰上至八徽偏上、 下至十一徽偏下, 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5.春雷琴, 伏羲式, 旅顺博物馆藏。 通长 123.2、 肩宽 20.3、 尾宽 14.0厘米; 琴体扁中带圆, 琴面部的弧度较圆; 肩在三徽偏下, 腰上至八徽偏上、 下至十二徽偏下, 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6.大圣遗音琴, 神农式, 故宫博物院藏。 通长 122.0、 肩宽 20.1、 尾宽13.4、 最厚 5.0厘米; 琴面浑厚略呈半椭圆形, 项与腰作圆棱处理, 额下由轸池向上减薄斜出; 肩在三徽偏下,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7.独幽琴, 灵机式, 湖南省博物馆藏 。通 长 120.5、肩 宽 20.0、尾 宽14.0、 最厚 4.4 厘米; 琴面微弧, 首作弧形, 项斜收, 近肩处内收成小弧形;肩在三徽与四徽中间, 腰上至九徽、下至十徽偏上, 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8.雷氏造七弦琴, 神农式, 山西省博物馆藏。 通长 119.5、 肩宽 22.0、尾宽 13.6、 最厚 5.4厘米; 肩在三徽偏上, 腰上至九徽偏下、 下至十徽偏上,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9.石涧敲冰琴, 神农式, 四川省博物馆藏。 通长 122.7、 肩宽 20.0、 尾宽 15.0、 最厚 5.8 厘米; 肩在三徽, 腰上至九徽偏上、 下至九徽偏下, 足在九徽偏下。
10.天响琴, 响泉式, 广州市博物馆 藏 。通 长 126.7、肩 宽 19.0、尾 宽13.4、 最厚 5.2厘米; 肩在二徽与三徽中间, 腰上至八徽偏上、 下至十一徽偏上, 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11.老龙吟琴, 响泉式, 高仲钧藏。 通长 121.3、 肩宽 21.0、 尾宽 14.5、最厚 4.1厘米; 项、 腰边棱略带圆势;腰上至八徽偏上、 下至十一徽偏下,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12.玉玲珑琴,凤势式,故宫博物院藏。通长 122.0、额宽 19.0、肩宽 19.6、尾宽 13.6、最厚 4.8 厘米;琴面浑厚略呈半椭圆形,项与腰作圆棱处理,额下由轸池向上减薄斜出;肩在三徽偏下,腰上至八徽、下至十徽与十一徽中间,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13.春雷琴, 凤势式, 上海博物馆藏。 通长 121.3、 肩宽 21.8、 尾宽 16.0、最厚5.5厘米; 琴面浑厚作半椭圆形,体宽而扁, 边沿圆润; 肩在三徽偏下,腰上至八徽、 下至十一徽偏上, 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14.飞泉琴, 连珠式, 故宫博物院藏。 通长 121.6、 肩宽 20.1、 尾宽 14.4、最厚 5.5厘米; 琴面弧度略呈抛物线形, 额下无斜坡之象, 底部项腰两处棱角做圆, 肩项边棱转折处略见圆势; 肩在三徽与四徽中间, 腰上至八徽、 下至十一徽, 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15.枯木龙吟琴, 连珠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 通长 121.6、肩宽 19.0、 尾宽 13.7、 最厚 5.9 厘米;琴面弧度略呈弓形, 项腰棱角无浑圆迹象, 皆作圆棱; 肩在四徽, 腰上至八徽、 下至十一徽偏下, 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16.天风海涛琴, 仲尼式, 山东省博物馆藏。 通长 121.0、 肩宽 19.5、 尾宽 13.5、 最厚 4.5 厘米; 肩在三徽, 腰上至八徽、 下至十一徽, 足在九徽。
17.来凰琴, 仲尼式, 浙江省博物馆藏 。通 长 120.4、肩 宽 20.7、尾 宽13.5、 最厚 5.6 厘米; 琴面漫圆肥厚,项与腰两处边沿做特殊处理; 肩在二徽与三徽中间, 腰上至八徽、 下至十一徽偏下, 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18.春雷秋籁琴, 仲尼式, 浙江省博物馆藏。 通长 117.1、 肩宽 17.4、 尾宽 12.0、 最厚 5.2厘米; 肩在二徽与三徽中间, 腰上至八徽、 下至十一徽, 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偏下。
19.秋鸿琴, 仲尼式, 浙江省博物馆藏 。琴 长 109.3、肩 宽 17.0、尾 宽11.8、 最厚 5.3厘米; 形体扁平、 偏小;肩在三徽与四徽中间, 腰上至八徽偏下、 下至十一徽偏上, 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20.谷应琴, 伶官式, 浙江省博物馆藏 。通 长 124.5、肩 宽 19.4、尾 宽13.7、 最厚 5.6 厘米; 肩在三徽, 腰在十徽, 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21.太古遗音琴, 师旷式, 中央音乐学院藏。 通长 122.0、 腹径 22.6、 尾宽 14.0、 最厚 5.5 厘米; 琴面呈弓形,岳山至一徽中间凸起如脊状, 项、 腰棱角无浑圆迹象, 额下平整; 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22.宝袭琴, 师旷式, 山东省博物馆藏 。通 长 124.0、肩 宽 22.0、尾 宽14.7 厘米; 琴面与边棱略带圆势; 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23.彩凤鸣岐琴, 落霞式, 浙江省博物馆藏。 通长 124.8、 肩宽 18.8、 尾宽 12.5、 最厚 5.4 厘米; 琴体浑厚, 背面微圆; 足在十徽偏上。
(2016年1月12日第7版 )
-
上一篇:清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
下一篇:玉猴报春送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