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专题
2007年度南水北调工程河南段考古发掘工作综述
10470-1001-2008-00006
时间:2007-05-10 来源:主动公开 作者:河南省文物管理局 字体:大 中 小
2007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文物部门进一步完善管理、加强监督,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推动我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监理制度,加强考古发掘质量监督
为了确保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以来的工作实际,河南省文物局及时总结经验,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组织各发掘单位领队集中交流学习,并完善了验收制度,保证了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和资料整理工作的质量;学习重庆三峡办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完善了我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项目档案室的建设和资料的规范建档工作制度;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部分标段已开始施工的情况,完善了南水北调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文物保护巡护制度;组织各发掘单位财务人员进行集中交流学习,规范了财务管理工作;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考古发掘项目的监督和检查,全面实行考古发掘质量监理制度。
所有这些制度的完善,对我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的工作责任、工作质量、学术研究、协调服务、经费使用、日常管理等方面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对于加强各发掘单位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学术课题意识、安全意识,规范和提高考古发掘工作质量起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加强和媒体的沟通,全面宣传,重点报道
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自开展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让大家及时了解我们工作的进程和收获,河南省文物局编辑印制了《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项目年报(2006年度)》,并于2007年4月3日在郑州举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2006年度文物保护工作成果发布会。社会各界对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06年度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对于考古发掘过程中的重要发现,文物部门及时邀请中央和我省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2007年,中央电视台先后三次对我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进行了现场采访,对新郑唐户遗址发现了大面积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居住基址作了报道,在新闻联播中对安阳固岸墓地发现的一座东魏时期完整的围屏石榻作了重点报道,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考古发掘工作获重要成果
2007年计划实施考古发掘的项目共27个,主要是丹江口库区河南部分的18处考古发掘项目,以及总干渠发掘面积较大的蒋寨遗址、由于取土对墓葬造成较大破坏禹州新峰汉墓群、总干渠跨年度的文集遗址、雍梁故城、阳翟故城、关帝庙遗址、丁楼遗址、娘娘寨遗址、平高台遗址等共7处考古发掘项目,并对焦作市2处地上文物实施搬迁保护,总计27个文物保护项目。另外,安阳固岸墓地、新郑唐户遗址、新郑胡庄墓地为2006年度的考古发掘项目,因工作量很大,当年无法完成,2007年度继续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2007年度,在来自省内外的发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已完成考古发掘面积60000多平方米,其中有不少重要发现。如安阳固岸墓地在发掘一座东魏洞室墓时发现了一座完整的围屏石榻,这座围屏石榻是目前我省发现唯一完整的一座,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座以二十四孝子为题材的围屏石榻,因而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荥阳关帝庙遗址发现了大批晚商时期重要的文化遗迹和遗物,对了解该遗址的布局、功能、研究该遗址的聚落形态、探讨该时期的聚落结构、社会形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新郑唐户遗址发现了大面积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居住基址,对于裴李岗文化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新郑胡庄墓地战国王陵的发掘,对于了解战国晚期韩国王陵的陵寝制度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叶县文集遗址主要发现了唐宋金元时期的集镇类遗址,大量金元瓷器的出土,对于金、元瓷器的分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南水北调文物考古工作的质量一直受到国家文物局专家的好评。在2007年国家文物局进行的田野考古奖评选活动中,我省南水北调考古发掘项目中的鹤壁刘庄遗址、荥阳关帝庙遗址、新郑唐户遗址同时荣获三等奖,这是继我省刘庄遗址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南水北调文物保护项目获得的又一重大荣誉。我省是获得南水北调考古发掘项目田野考古奖最多的省份。随后不久,关帝庙遗址又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评选的“2007年度全国六项考古新发现”。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了国家文物局及考古界对我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质量的肯定。
四、加强对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成果的展示
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三年来,我省累计已完成考古发掘面积32万多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30000余件,许多为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社会各界了解我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成果的要求十分迫切,系统展示我省三年来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十分必要。为此,我们进行了南水北调工程河南段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展的准备工作,从各文物点挑选出三年来出土的1000余件文物精品,并已全部到位。为了高水平完成出土文物陈列展,我们邀请专业人员负责陈列大纲的编写和陈列布置工作,现在各项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可于2008年上半年推出。
五、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巡护工作成效显著
自2006年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开工以来,我省即相应进行了文物保护巡护工作。穿黄工程所在地荥阳市文物部门开展的文物保护巡护工作为其他市、县探索了经验。2007年,南水北调工程安阳段正式开工建设,为了尽可能减少文物损毁事件的发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门成立了文物巡护工作小组,日夜不停地在施工现场巡逻守护。
2007年11月17日,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巡视过程中,在第七标段安阳县洪河屯乡上柏树村东南地发现一座北齐武平三年(公元573年)大型砖室墓。随后对该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至12月16日基本清理完毕。该墓由墓道、甬道、墓门和墓室组成。墓道长约10余米,墓门为青石砌筑,由门、门柱、柱础及门楣组成,高2.38米;墓室由青砖砌筑,四壁略弧,南北长5米,东西宽4.9米,直墙高2.36米。该墓早年被盗,并塌陷,但墓内仍出土有石质墓志1合,陶猪、狗、牛、井、灶及陶骑马俑、技乐俑、武士俑等100余件。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人为刘通,北齐立国前先后任瀛州刺史、河阳镇将、使持节梁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梁州刺史等,后封为郢州刺史,新市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又除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平三年四月去逝,葬于邺城西南15里野马岗南,死后诏封为使持节安平赵三州诸军事,赵州刺史,中书监理等职。这座北齐大型砖室墓的清理,对于研究北齐时期的丧葬习俗、书法艺术、社会生活以及补充史书记载的不足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另一方面,这进一步说明了加强文物保护巡护工作的重要性。
回顾2007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果,出土的文物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有突破。所有这些发现,对于以前很多因为材料缺乏而无法解决的学术课题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全面开工,文物保护工作也将进一步深入地展开,我们相信,将会有更多的重要发现不断面世。【访问次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