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林漫步>>文物学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南阳文物考古专家赵成甫

时间:2014-02-25  来源:河南文物工作  作者:凌皆兵  字体:   

?研究战争画像砖的年代与交战双方族属

?赵成甫,1945年3月出生于南阳市卧龙区,196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1975年在原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后改名为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工作。曾任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所长,文博研究员,河南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汉画学会理事,楚文化研究会理事。赵成甫先生,在文物考古战线上竞竞业业干了三十多年,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曾合作出版有《中国汉代画像石?河南画像石》《南阳汉代画像石》《南阳汉代画像砖》《南阳古玉撷英》《南阳明清瓷器》等专著,发表过《汉画中儒道佛思想初探》《南阳汉画像石墓分期管见》《胡汉战争画像砖》《河南新野樊集画像砖》等论文、报告数十篇。其学术成果为学术界瞩目。

?含辛茹苦,田野工作三十载

?赵成甫先生所取得的硕硕成果,与他长期从事田野调查发掘,勤奋好学一丝不苟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多少年来,无论是三伏盛夏,还是数九寒天,都坚持在发掘工地。他曾参加过新野县樊集画像砖墓群,新野前高庙、宛城区英庄、宛城区十里铺、唐河湖阳、唐河石灰窑画像石墓,以及社旗山陕会馆瓷器坑等地的发掘,参加过焦枝铁路复线和南水北调丹江库区的调查,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为文物保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为他以后的专题研究奠定了基础。田野考古是项苦差事,1979年,他到唐河县上屯乡调查一座画像石墓被破坏的情况,一路兼程,由于劳累,胃炎复发,病情严重,至返回南阳家中时,已手脚僵硬,不能言语,急送医院抢救。半月后,病情刚刚稳定,便带上药迅即赶赴工地。他对同志们说,“艰苦的环境能磨炼人的意志,铸就坚强的性格。只要人活着,只要衷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咬定青山不放松,总能干出点成效。”尤其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农村生活条件较差,肠胃炎经常复发,朋友们好心劝他到相对稳定的单位去,但被他拒绝了,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文物考古事业,踏上了文物考古的艰苦路途。他这种热爱文物事业的精神,是我们年青人学习的榜样。

?甘撒汗水,耕耘汉画艺苑

?南阳是我国汉代画像石出土较集中的四个区域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出土的一百多座画像墓中,南阳就占了48座,但对南阳汉代画像石的研究见于著录的很少,仅见于一些零星发表的报导。多年来,赵成甫先生不辞劳苦,走遍了南阳地区,将南阳市卧龙、宛城二区、新野、唐河、方城、淅川县及邓州市等地的旧墙、猪圈、鸡舍、茅厕等零散分布的画像砖,收集整理,在他编写出版的《南阳汉代画像砖》一书中,著录了多达331幅画像砖图案。专著不仅归纳整理了南阳汉画砖的内容,还与国内其他省的画像砖进行横向比较,赵先生认为,南阳与四川两地的汉画砖,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四川地区主要反映的是街肆、煮盐、市井、农作等活动,是当时经济生产活动的缩影;南阳地区则反映的是舞乐百戏、远古神话、历史传说、天文星像、车骑出行、鱼牧狩猎、农业生产以及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上流社会生活享受的高门纳驷等内容。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谈到汉代石刻画像时指出:“我以为除了古人的遗物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汉代画像砖的价值用翦先生这些精辟的话去评价,亦当恰如其分。《南阳汉代画像砖》一书,使读者第一次系统的了解了这一古代艺苑中的奇葩,为中国画像砖的滥觞、发展与传承研究作出了贡献,为汉代画像内容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可考资料。

?关于对南阳汉代画像砖分期的问题,曾有多种不同的看法。赵成甫先生经过多年认真研究,将南阳汉画像砖与化像石的发展分为四期;即开创期,发展期,兴盛期,衰落期。对每期的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画像内容及雕刻画面与空白石面的比例,前后发展相联的脉络排列的井然有序,十分清晰。以墓葬形制为例,初期简单,各室并列呈“日”字形或“目”字形,继之,墓葬结构的变化是在并列主室的基础上加上前室和藏阁成“回”字形,至兴盛时,前室加宽,多数建有宽大的侧室,成“T”字形。再往后发展,前室在横向、纵深两个方向上加大,为正方形,沿主室或前室周围别筑耳室,形成复杂的多室墓。又如对画像内容与雕刻画像的多少,进行了分期排列,早期种类少,几何图案突出,空白石很多。转而画像种类增多,有一定数量的空白石;繁荣期的画像内容几无空白石;至晚期,画像内容又转为单调,几何图案又显突出,庞大的一座墓,画像很少,众多的平展石块多不雕刻,空白石面极多。随葬器物的变化也极显著。他从各个方面细心分析对比,从而揭示出南阳画像石墓四期发展变化的规律,赵先生的这种观点已得到学界的肯定。

?另外,他通过对各地区大量汉画像石的归类分析,从画像石图案上所反映的讲经图案与孔子见老子,忠孝,祥瑞等图案,赵先生认为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反映。操琴于深山,或闭目清心坐以待化,乞灵于西王母以获取灵丹、芝草,用神奇的动物为骑乘或借助术士升仙等内容,确是道家思想的反映。他以林格尔小板申壁画墓,沂南画像石墓,乐山麻濠崖墓,孔望山摩崖造像等为例,足证其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就具体的某一座墓,某一方画像石而言,有体现儒、道两种思想成分的,也有体现道、佛两种思想因素的,有时儒、道、佛诸元素皆有,表明了墓主人或其后人在信仰上并非专一。他的研究不拘泥于一墓一石本身,而是放眼于汉代社会所体现的深邃思想,故每每必有新意。

?深入探索 追踪独玉创始源头

?在我国玉文化的艺术瑰宝中,南阳独玉堪称是其中一枝闪烁的奇葩,南阳市也因独特的玉石文化而闻名于世。

?南阳玉因产于南阳独山而得名,简称 “独玉”,也称“南阳玉”或“河南玉”。玉质坚韧微密,细腻柔润,色泽斑驳陆离,有绿、蓝、黄、紫、红、白六种色素,77个色彩类型,因其色泽鲜艳、透明度好、,硬度可与翡翠媲美,故被地质学家称其为“南阳翡翠”,成为南阳著名特产而闻名遐迩,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

?关于独山玉开采的年代问题,无人知哓。早在上世纪50年代,原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的同志,对独山调查时,发现古代采玉的矿坑遍布山顶,其形制多为竖井式浅坑。这种挖坑式开采显得原始粗犷。从所采集到的文物来看,独山玉的开采,从古代至今数千年来都没有停止过,尤其当代使用爆破技术及凿岩机等现代化机械,开采坑道已深达数千米,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十分复杂。

?1959年,文物工作者在独山脚下,浦山镇黄山村北一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出土有玉铲和多件独山玉器,从此可以推断独山玉的发现和利用已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从其他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1952年李济在《殷墟有刃石器图说》中指出,殷墟有刃石器凡四百四十四件,其中有玉器七件,而这七件玉器的质料全是南阳玉。《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报告》中也指出,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七百余件玉器,其中四十余件标本经初步鉴定,“其多数与现代辽宁岫岩玉接近,少数与河南南阳玉接近,极个别的与新疆和阗(田)玉相似。”(《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而1983年10月在四川成都“宝石讲座和学术交流会”上,河南省地质局在宣读关于南阳玉的一篇论文中说,“在南阳县黄山出土的一件南阳玉玉铲,经鉴定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产物,可知南阳玉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被采用了。”

?涉及独山玉的有关问题,赵成甫先生不仅查阅已公布的文物考古资料,还对全国凡出土南阳玉周边的地区进行实地考查。他曾涉足到襄阳、随州、武汉、石家庄、北京以及四川的闻县、河南许昌、平顶山、郑州、洛阳等地。为解决独山玉雕的起源,对已发掘的淅川下王岗、黄楝树、唐河茅草茨、枣阳市鹿头、陨县青龙泉、大寺等遗址中所出土的发大量玉质石器,进行分析对比,终于寻出端倪。如邓州八里岗墓出土的独山玉扁平玉斧,与黄山玉斧的相对年代可确定为仰韶早期无疑。是目前已知的地层关系明确、时代较早的独山玉文物。根据玉斧的造型,钻孔圆润,磨制较细的技术水平来看,已脱离了初始阶段的形态。由此推断,独山玉的发现和利用比仰韶文化初期还会更早。

?旧中国,南阳玉雕已形成一大行业,城内有作坊80余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独山玉为主要原料的玉雕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多达万余家。独山玉产品不仅国内销路广,而且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南阳玉的历史地位过去没有引起重视,不少商家和玉器爱好者想了解独山玉雕在谩长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的,独山玉雕的历史、艺术价值和在中国玉器文化中的地位等诸如此类问题。赵成甫先生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终于将南阳独山玉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并出版了《南阳古玉撷英》一书。书中对独山玉器在新时器时代、夏商周三代的分布情况,及其发展变化等诸多问题趋于清晰。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著名的玉器专家扬伯达先生说:“我拜读之后,认为《概述》部分科学性、学术性较强,是一篇评述淅川下寺、南阳市地区春秋墓葬出土古玉及南阳独山玉的好论文,必将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就其论文本身来说,我是非常满意的,并从中获益颇多,特向读者推荐本书。”又说:“主张独山玉的加工、生产在仰韶文化初期,甚至早于仰韶文化,这一提法是完全正确的。对独山玉的源头做出正确判断的同时,还对独山玉的流传做了精细梳理,颇有说服力。”这是扬柏达先生对他开创性研究成果的高度评价。

?另外,赵先生对扁平玉斧传统的命名,或称铲,或称耜,或称钺,提出了自己新看法。他从玉斧与墓主人殉葬的位置,与潜山薛家岗、吴县草鞋山、大汶口新石器遗址多座墓葬内出土的玉斧作比较,确认只有王者,权贵才能拥有,并非铲,耜,钺生产工具的传统概念。石斧是早期文明社会权力、地位的象征,也是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此种解读已被学术界所赞同。

?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南阳经济,进一步提高南阳独山玉和玉雕业的知名度,充分发挥文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赵成甫先生与同仁,费时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编写出版了《南阳古玉撷英》一书。

?刻古钻研 开拓研究新课题

?作为一位考古工作者来说,在田野发掘中会碰到很多难题,与自己研究的课题相距很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专业人材很少,由于工作需要,当时领导要求我们要“一专多能”,本着干啥学啥研究啥,谁发掘谁整理原则,“鸭子再笨也要飞上天”。2006年底至2007年初,赵成甫先生领队在社旗镇山陕会馆西侧发掘一处瓷器遗址,出土了200多万件瓷片,需要整理发表。研究瓷器对赵先生来说可说是个新课题。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 他已年逾60岁,身体多病,但他仍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整理研究工作中,暑往寒来,几度春秋,锲而不舍,凭着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南阳明清瓷器》一书的编辑出版任务。

?

?
研究新石器时代南阳独山玉扁平玉斧
?
?
在社旗镇对瓷器坑进行考古发掘
?

?社旗镇山陕会馆出土的一批青花瓷器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为景德镇民窑瓷烧制。如何划分清早、中、晚各时段的青花瓷,长期以来是学术界难以解决的问题。他选出1000余件标本,将其分为6个窑口,其中景德镇窑的器物又分为青花,单色釉,彩瓷三大类,后两类中又根据所施釉彩的不同,分成若干个小类,将不同器物款识列成表格,对每一类每一种器物按文化层的迭压关系,分出多个形式,仅青花碗一项就分为15种类型,每一种类型中又随自身形态的变化分出若干个式,从清乾隆至道光排列的井然有序,一目了然。著名的鉴定大家曾总结说:“乾嘉不分”、“嘉道不论”,已被鉴定专家所共识,区分乾隆,嘉庆,道光三个时代的瓷器,历来极难。诚如是,只将器物分类分型即可,写出的报告无人会提出异议。但他勇于探讨,不囿于成说。通过对不同地层出士的瓷器,分期排队,总结其造型特点,施釉的方法,青花之特点,总结出乾隆、嘉庆、至道光时发展的序列。青花类中的鸡心碗,乾隆时腹下瘦削,底心深凹,嘉庆时出现了下腹略见丰满,内底心浅凹,至道光期,又见口沿微卷内底心不下凹的式样。又如青花中的汤匙,乾嘉时勺体的口沿前端越上翘,道光时则呈现平直状态,凡此例子很多,当然其中的变化很微小,不仔细观察研究,便难以发现。明清两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高峰期,而对清代中期景德镇窑器物的断代,历来为鉴定家挠首。他对社旗镇瓷器坑出土器物进行的深入研究,涉及到较多的疑难问题,并有新的认识。这将对研究明清瓷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赵成甫先生对文物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南阳市城乡建设规模日益膨胀,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愈见尖锐。他不断向领导宣传文物的重要性,宣传《文物保护法》,使南阳行署(后改为南阳市政府)及时下发了《在基本建设中保护文物的规定》,并责成城建和规划部门把有没有《文物审查证书》作为是否发放《准建证》的条件之一,从根本上解决了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一些特大企业,利用其不隶属地方管理为借口,设置障碍。他知难而进,排除干扰,终使其接受文物钻探。在内部管理上,他努力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他多次向主管领导做工作,放弃文物钻探与考古发掘相分离的想法,使钻探真正成为考古发掘前的调查手段。这为南阳以后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8年以前的文研所,没有自己的立锥之地。为了事业的发展,必须征地,必须有房。在征地、建楼的审批程序中需盖几十个公章。才能完成审批的过程,为此,他付出了多少艰难的劳动,流淌过多少辛酸泪。他和同志们风风雨雨,多方奔走,文研所终于有了宽敞的文物库房,整理研究的基地。为文物考古事业发展铺平了宽广之路。

?他重用人才。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年轻干部成为文研所的骨干。他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人总要取代年老人,未来世界是属于年青人的,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他甘当铺路石,处以公心荐贤举能,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与品位。退休后仍继续发挥余热,耕耘在他热爱的文物事业百花园中。“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苍老的枝条上,绽放出点点梅朵,散发出幽幽清香。

【访问次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