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林漫步>>文物学人

纵横正有凌云笔 ——记洛阳文博专家苏健

时间:2013-09-24    作者:吕 品  字体:   

河南地居“天下之中”,号为中原,历史悠久厚重,向为文物渊薮之地。名闻遐尔位于河南西部的洛阳,乃为十三朝古都,中国历史长卷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河山控戴,形胜甲天下”,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美誉。漫漫五千年的历史,沧桑变迁的帝都王里,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深邃而丰富的古文化积淀以及她那极富魅力和充满疑窦的文明奇迹,引来了古今众多的文人学士去探索她的奥秘。而今有一位学者能对洛阳的历史和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他就是历任洛阳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洛阳都城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副馆长、龙门石窟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的文博专家——苏健。

苏健,河南省商水县人,1939年9月生。他多才多艺,通晓音乐和编剧,上世纪50年代末曾从事一段文艺工作。他本欲在文艺方面实现人生追求的价值,但是,时代往往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1961年,历史的安排却把他调到一个当时偏僻而寂寞的地方(今天的关林庙,原洛阳博物馆),从此开始了他文博工作的人生之旅。

“管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40多个春秋,他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秉烛苦读,博览群书,潜心研究,经过艰苦的工作实践,奠定了其在历史、文物和博物馆学方面扎实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从1961年起,他连续五年从事图书资料整理工作。当时洛阳博物馆的图书仅有3000多册,无人管理,后经苏健一人之手进行分类编目、编号、登帐、制卡、按类上架保管,并为丛书制作函套、用毛笔书写书名,同时从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订购图书。从而馆藏图书骤增至20000多册,其中有不少珍本,如《支那佛教史迹》、《洛阳金村古墓聚英》、《洛阳古城古墓考》、《美帝国主义盗窃中国青铜器图录》、《营城子》等,为文物、考古多学科研究打下了基础。

洛阳博物馆历年征集碑碣、墓志拓片约20000多份,从1963年开始由苏健主要负责进行整理,其方法是挑选出拓片1—5张,然后按朝代、年号、月、日顺序加以排列,再编号、登记、制卡。制卡内容包括墓志名称、出土地点、出土时间、卒葬时间、埋葬地点、石藏何处、所见著录等。如此挑选出2000多份,经过制卡,用毛笔书写汇总成《洛阳出土墓志总目》共4册准备出版。这样经三年呕心沥血的整理,终于使满屋盈尺的拓片变成一部可以查阅的“石史”。这是洛阳首次全面系统地对墓志进行整理编目,对洛阳的墓志的存量和流失情况有了大致了解。

1963年北窑西周贵族墓地相继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于是洛阳博物馆就组织进行大规模发掘,苏健作为其中一员,风餐露宿对10余座墓葬进行科学发掘。很幸运这10余座墓中有四、五座都随葬有比较完整而硕大的原始青瓷器和青铜器、玉器,为《洛阳北窑西周墓》大型发掘报告提供了珍贵资料。随后他认真研究,选择一座铸有铜器铭文为“登”的墓葬,编写出题为《洛阳北窑西周墓清理记》的考古报告,发表在1972年2期的《考古》杂志上。这是北窑西周贵族墓地中发现唯一最完整的一座墓,报告以雄辩的论据将这座墓断为西周前期,而且有殷墓遗风。这一结论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并成了西周墓断代的标尺之一。

1981年,洛阳市政府组织对全市进行文物普查,苏健作为分队长带领10余人几乎踏遍了洛阳及所属各县山山水水,骑坏了两辆自行车,历经年余,取得了很大收获。为此经整理研究,他先后撰写了《洛阳发现银壳画像铜镜》、《唐邛州刺史狄君碑考释》、《宋中书令李昭亮神道碑调查》、《邙洛石刻碑志调查纪略》等文章,分别发表在《文物》与《中原文物》等杂志上。洛阳银壳画像镜的发表,引起了许多专家的关注和兴趣,有的竟撰长篇论文专门进一步研究。狄君碑和李昭亮碑都是前人从不曾研究过的两通巨碑,尤其狄君碑经考释认定为狄仁杰祖父狄知逊神道碑,其东约距5米乃狄兼莫神道碑,二碑大约立于唐睿宗时期。该碑还涉及其它问题,苏健先生也都一一加以考释。李昭亮碑,涉及内容丰富,对李昭亮家世与事迹记述详备,可补宋史之不足。该碑书丹为宋代著名画家王瓘,碑首两侧的飞天也应是他的作品,对此,苏健也都作了深入考释。由于苏健在这次文物普查中成绩显著被市政府授予一等奖。

洛阳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保护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洛阳市政府决定编制《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由规划局李国恩和文物局苏健具体负责。苏健不仅编写了一本20多万字的《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基础资料》,而且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如洛阳东西30公里队列五大都城遗址为历史轴线,南北从邙山到龙门为景观轴线等。保护规划中还提出六个保护体系,第一个即遗址显示体系。那时未用“大遗址保护”这一用语,但遗址显示体系实际就是主要显示保护洛阳的五大都城遗址,与今所提出的“大遗址保护”极为吻合。这个规划历三载完成,经省人大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从而获得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二等奖。

1985年7月,洛阳市组织制定《洛阳市<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是苏健执笔拟定的。后经省人大常委会十五次会议通过颁布实施。1999年4月,洛阳市又组织制定《洛阳市龙门石窟保护管理条例》,也是由苏健执笔拟定的。后经省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批准颁布实施。这两个法律文件都是洛阳第一次系统制定的文物法规,对于提高洛阳文物的管理水平,加强文物保护,打击文物走私、盗墓犯罪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苏健也功不可没。

1999年初,洛阳组织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苏健除执笔拟定了《洛阳市龙门石窟保护管理条例》之外,还担任申报文本主编,历经一年许,中英文两种版本编写完毕,由国家文物局印制出版。该文本凡10多万字,百余幅图和照片,内容包括:遗产的辨认、列入的理由、描述、管理、影响遗产的因素、监测、文献等。同时苏健还撰写了龙门石窟电视专题片,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当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派专家来参观审查龙门石窟保护情况时,苏健又负责接待讲解工作。由于各方面工作做得出色,而使龙门石窟申报世界遗产得以顺利成功,为此洛阳市委、市政府授予苏健二等功。

苏健先生的主要工作是博物馆建设和管理及陈列展览。他先后参加了洛阳博物馆、古墓博物馆、都城博物馆的筹建工作。为此他不辞辛劳于1972年阴历大年三十冒着纷飞的大雪到省建委主任家请求审批地皮,一天未曾吃饭,当晚乘火车返回时因人们都回家过年了,车厢里只有同他一起办事的另一位同志,到洛阳已是凌晨时分。为此他有感而发,撰写了一篇《论洛阳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前景》获得河南博物馆学会的嘉奖。他主持和参与过数十个陈列展览,如1974年举办的洛阳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系统的《洛阳历史文物陈列》,受到了有关领导、专家及中外观众的高度赞誉。1993年由苏健主持举办的《洛阳文物精华展》,展出文物400多件(套),展览面积500多平方米,分青铜、陶瓷、金银、玉石4个部分,确是珍品荟萃,异彩纷呈,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完美统一的水平,成为洛阳文物陈列的经典之作,获得了各界观众的一致好评。苏健特撰文题为《统一变化,小中见大,参差错落,雄浑典雅——<洛阳文物精华展>形式设计的构思》,对展览进行了具体分析和高度评价。1995年洛阳博物馆因此被评为国家优秀地县级博物馆。为办好这个展览,苏健至今难忘,在展出之前他曾两天两夜未曾入眠。此外诸如《文化大革命洛阳出土文物展》、《洛阳汉代艺术展》、《明清宫廷艺术珍品展》、《康熙母后珍宝展》、《古都洛阳出土唐三彩展》、《古墓葬复原展》、《周公事迹展》、《洛阳五大都城遗址出土文物展》、《刘秀生平展》等,这些展览大多突破了旧的陈列模式,多有创新,曾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如《康熙母后珍宝展》,应邀赴广东、广西、海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巡回展出长达八年之久,为弘扬我国古代物质与精神文明,做出了贡献。还出人意料的是,1991年为了配合展览,他成功的主持了隋唐宫城、皇城、上阳宫、立德坊建筑模型的微缩工程。这个模型最初在洛阳都城博物馆展出,后来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也先后采用制作,最近全国古都文明展也制作了更大的隋唐东都宫殿模型,也是苏健研究设计指导制作的。这个模型史无前例地将宏伟壮丽的隋唐洛阳城再现于广大观众面前,就连一些建筑专家看后也无不啧啧称赞。

近五十年来,在文博这块沃土中,苏健宛如一头负重的牛,在繁忙的接待任务中,在培养青年文博工作者以及文物鉴定、行政事务之暇还不惜淌心血,洒汗水,常年幸苦耕耘,劳作不辍,从而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文博领域里多有建树。他自学成才,从一名稚嫩的高中生,成长为一位学识渊博、著作颇丰的历史学者、文博专家。他在洛阳历史、古代艺术、隋唐考古、博物馆学等科研领域都赢得了为世人瞩目的成绩。

意匠惨淡经营中。多年来,苏健以一位严肃学者的历史责任感,不思寒暑,孜孜以求,编写出版了《洛阳古都史》、《洛阳唐三彩》、《洛阳汉代彩画》、《龙门石窟与历史名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解读》等10多本专著或合著,同时他还是洋洋130万言的《河南古迹名胜词典》的执行主编。《洛阳市志》是一部近2千万言的巨著,凡18卷,而其中第1、3、14、15、18卷本等分别获国家一、二等奖,苏健均为主要撰稿人。另外还参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大全》、《中国大百科全书·隋唐五代史》、《中国美术全集·魏晋南北朝雕塑》的编写工作。专著合著而外,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还发表论文100多篇。诸如《洛阳与丝绸之路》(获河南考古学会奖)、《洛阳——丝绸之路起点之物证》、《龙门石窟与丝绸之路》、《古代洛阳的对外交往》、《古代中日交往管见》、《洛阳汉墓壁画略说》、《洛阳汉画艺术概论》、《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洛阳汉墓壁画考略》、《汉画中的神怪御蛇与龙壁图考》、《汉代铜镜画像研究》、《汉画对石窟艺术的影响》、《论隋唐东都的规划特点和“天”的意识》、《洛阳为十三朝古都新论》、《洛阳五大都城遗址》、《武则天与神都史迹》、《隋唐东都的历史地位》、《洛阳藏镜述论》、《洛阳藏印拾零》、《河洛地区的传说时代》、《洛阳原始氏族管见》等等,这些成果是他汗水的结晶,心血的凝聚,是意志和毅力折射的光华。

以上专著和论文,资料翔实,见解独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受到了历史界、文物界权威的高度评价。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教授张忠培先生赐札称赞《洛阳唐三彩》一书说:“所选资料精当,编辑明晰”;对其中的《艺海瑰宝唐三彩》论文,他认为作者“从唐三彩产生背景、故乡、工艺、艺术成就、外传及演变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深入浅出,文字简练,论述允当,提出了不少独特的见解,是一篇很值得注意的论著”。苏健在研究汉画艺术方面,旁征博引,立论有据,考证认真严肃,研究角度慧眼独具。在评价苏健这方面的学术论著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傅天仇认为:“他对‘后土’、‘龙壁’等的研究,其论点和论据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很有说服力。特别是他着眼于当地古文物及古美术的研究,很有见地。他写的洛阳汉代彩画等论著都有所探讨,有所深化,是很难得的。”数年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钱绍武到洛阳考察,苏健对汉代艺术发表了精辟的见解,受到了钱先生的赞扬。回去后他复函说:苏健的《汉画中的神怪御蛇和龙璧图考》等论著,“考证翔实,论断精当,澄清了很多众说纷纭的疑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苏健)的研究路子颇近闻一多先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力排众议,独具慧眼……”。并挥毫题对联一副:“美人首饰侯王玉,尽是沙中浪底来”。原中国博物馆馆长、教授俞伟超先生,在谈到苏健的《洛阳隋唐宫城遗址中出土的银铤和银饼》一文时,称赞作者能够利用新发现的资料,结合唐代历史情况做了新的说明,高度肯定作者对杨国忠的经历和唐代官职、地名、税制、衡制等考证精当;认为其论文非同一般水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罗福颐先生也致函称这篇文章“考证甚详,至佩。”苏健的《洛阳古都史》是一本长达30多万字的专著,文笔简练,科研品味甚高,许多人得之爱不释手,曾获洛阳社科一等奖。河南博物馆原馆长、河南省考古学会会长、研究员许顺湛先生在序言中说:这本书“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有自己的新观点,比较全面系统,纹理清楚,材料翔实”,“从不同侧面阐明了古都洛阳的辉煌历史事实,颂扬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及其创造的文明古国”,“是第一部比较好的洛阳古都史”,也是“比较完整和高层次的旅游指南”。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宿寒”。的确,苏健先生素以治学态度严谨闻名,故而在著书立说时不去人云亦云,也不拘泥于陈说定论,而是通过自己艰苦扎实的考证,提出令人至佩、论据雄辩的新观点,新见解。譬如他首先提出洛阳为十三朝古都的论断,第一个提出洛阳为丝绸之路起点的观点,都为活跃学术界的争鸣局面注入了新的生机。经过争论现在这两个观点已均为学术界认同,甚至成为了官方一致的提法:“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是建都年代最早、时间最长、朝代最多、都居帝王最多、都城遗址也最多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于是丝绸之路东端起点,也为学术界所公认,而且现在正在多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洛阳是申报重点之一,为此苏健颇感欣慰和满足。

苏健先生是中国汉画学会理事、河南古代艺术研究会理事、河南鉴赏家协会常务理事,还曾为河南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被洛阳大学聘为教授、被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聘为研究员。丹青难写是精神。苏健几十年来著书立说却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恪守“富贵于我如浮云”的人生信条。苏健先生虽已到“古稀”之年,还仍在“老骥伏枥”,关心着文物事业的发展,去开论证会、学术会,去当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顾问。愿苏健先生在文博领域,科研之树常青,枝叶更加繁茂……

【访问次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