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上清宫 绝代之繁华
时间:2007-12-19 来源:河洛春秋 作者:孙钦良 字体:大 中 小
“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这是杜甫在诗中对上清宫的描写。由于唐朝皇族与老子联宗,老子遂成为其祖先,道教遂成为唐朝国教。朝廷在洛阳特设“老子乡”,上清宫的地位提升,几成李唐王室的祖庙。唐玄宗甚至想把它整体搬迁到他的旧宅里去,只是受到洛阳民众的反对才罢休。唐代上清宫,繁华如梦,万方辐辏,诗圣杜甫和画圣吴道子都在此留下了墨宝。
道家意象,原本不怕荒寂与萧条,所以霜降过后,我又来到上清宫,想看看一场大雨过后,落叶衰草是否掩住了三清殿的础石。可我到了那里一看,几位道士早已把落叶打扫干净了。
除了道长之外,这里的赵良真道士我也认识,10年前我采访过她。她递给我一些资料,都是小册子,仅《道德经》就有两三种版本,还有孟津一位信客自费印的一些经文。这些材料中虽无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千官图》,但画中大唐5位天子率领百官,浩浩荡荡来上清宫朝拜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一
隋朝在翠云峰修建了老子庙,使道教有了活动平台。到了唐朝,李渊称帝,是为唐高祖。其次子李世民攻破洛阳,剿灭隋将王世充部,然后上了翠云峰,拜谒了老子庙,令当地官府好好保护这座庙。
唐朝一建立,道家吃香了,道教兴盛了。为什么?原来,当时社会讲究门第,门阀士族势力大、威望高,但李渊的祖上没有这种“烫金名片”,也不是什么门阀士族。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神化其称帝的合理性,李渊需要在历史名人中找一位与其同姓之人来当祖先,找来找去,他还真找到一个现成的,这便是老子——李耳。
老子形象伟岸,个性潇洒,李渊思量:如果尊老子为始祖,既可借“先祖”名气提升门第,又可借此宣传李唐王朝取代隋朝的合理性,还可利用道教来教化百姓,一举三得,岂不美哉!
于是乎,西渡流沙不知所终的老子,又被请上翠云峰,定格为一尊塑像,坐在上清宫的大殿内。时为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实施者是大唐的第三任皇帝——高宗李治。
话说唐高宗李治,温文尔雅,与洛阳有缘分,与武后(武则天)的感情深,动不动就携武后到洛阳休假。他命令洛州长史许力士,在邙山翠云峰建一座上清宫,规模要超过隋代老子庙。
洛州的地方官赶紧组织施工,挖地基时,民工挖出一长条石,经当时的“文物专家”鉴定,竟是老子当年修炼时所用!高宗立即令人写文章宣传:看!老子听说要盖上清宫,马上显灵了,不仅大力支持,还把自己用过的物品“捐献”出来了,看来上清宫修得正确,修得及时,修得好啊!
于是高宗下令,打醮行祭,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
接着,为了给洛阳上清宫寻找伙伴,高宗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亲自到亳州老君庙(今河南鹿邑太清宫老子故里)向老子致祭,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回朝后又下令改洛阳上清宫为太微宫,奉祀太上玄元皇帝。
可是,武后对道教不感兴趣,而是热衷于佛教。高宗看武后不爱道教,就变通了一下,来了个“三教合一”,把儒、佛、道弄到一起作为“国策”:凡我大唐臣民,均可有所信仰,愿意信什么就信什么。
高宗和武后每次来到洛阳,就住在洛阳宫里。此宫又叫合璧宫,夫妻俩住在里面,一个信道,一个信佛,一男一女,一龙一凤,可谓珠联璧合,倒是与合璧宫的名字相谐。不幸的是,高宗在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初七驾崩于洛阳。此后武后掌权,开始大力弘扬佛教,扩修白马寺和龙门石窟,建造卢舍那大佛。一时间,洛阳佛教盛行而道教式微,僧侣的地位高于道士。大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后称帝,改唐为周,取消老子“玄元皇帝”称号,改称“老君”;同时《道德经》不再作为教科书,贡生、举子都不用学习这门功课了。
只可怜,翠云峰上孤身影,一弯冷月伴清风,一城灯火在眼前,却是半城的佛光半城的灯,唯独不闻《道德经》。上清宫一遇到武则天,就走了下坡路。
那么,武则天下台后上清宫又怎样了呢?
二
武则天下台后,中宗李显恢复唐国号,后来睿宗之子玄宗李隆基登基。此人英姿天纵,气度不凡,尊崇道教,他上台后第5天,即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八月三十日,就提出要弘扬道教。从此,上清宫迎来烂漫的春天。
这年十二月,玄宗令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的道观住持集中起来开了一次会,会后编写了《一切道经音义》113卷。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为了活跃东都道教气氛,玄宗请全国著名道士来上清宫讲学。李白最佩服的道士吴筠、张果都来到了洛阳。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玄宗下诏在西都建太清宫,在东都扩建上清宫,在全国各地建起成百上千座道观。
玄宗喜欢道教至极,每每登临上清宫,看见那青青房舍,便感到轻松惬意,总觉得这道家的意象,是那么超脱凡尘,高于人间,看着看着,便不想走了。这位天才音乐家和执著的“恋爱专家”,本来就有狂热的诗人气质,他忽然宣布:把邙山上的上清宫,搬到山下的洛阳城,搬到我昔日居住的宅邸去!
原来,他当年做藩王的时候,曾住在东都洛阳积善里,地点在洛河南岸,也就是现在的洛阳桥南头不远处。据《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五月,玄宗下令将自己在积善里的旧宅“敕建”为玄元庙。他对大臣们说:“我当年做藩王时,住在东都积善里,应在那里建玄元庙。”
唐玄宗之所以要把玄元庙建在他的旧邸积善里,是因为那里临着定鼎门大街,乃是东都皇城端门之南、定鼎门街西第一街第一坊。庙设于此,可与皇宫隔洛水相望,一来可活跃东都道教氛围,二来可以彰显玄宗重视道教。
要知道“玄元庙”就是“上清宫”,玄宗此举,大有借老子之香火抬高自己之嫌疑。洛阳的百姓尤其是那些文人士绅,一听说这个消息,便再也坐不住了,大家不愿看着邙山上清宫被改建成洛水以南的玄元庙。因为按照堪舆学的风水理论,北为玄武,是太上老君所在方位,邙山在洛阳城以北,正属此位,所以上清宫不仅仅是一座道观,还是洛阳城的靠山与保护神。皇上要把保护神随便搬到洛水之南,让“老君”由高处走向低处,东都的保护神就不灵验了,洛阳的风水就被破坏了,读书人考取功名就不容易了,官员们升迁也难以指望了。
于是,洛阳百姓便以自己的方式开始抵制玄宗搬迁上清宫。有的说:“俗话说‘住庙前吉利,住庙后晦气’,如果庙观建在皇城端门之南,洛水之北的城坊就成了‘庙后’,洛阳城就不吉利了!”有的说:“玄元庙是官民同往祭拜之所,老君是天下人的老君,又不是皇上一个人的老君,凭什么搬到皇上的旧邸去呢?”
老百姓的抵制、乡绅们的议论、大臣们的进言,使玄宗有所触动,他最终保留了自己的意见。翠云峰上的上清宫,没有按皇帝的旨意改建,而是仍然矗立于翠云峰上。如今想来,也真佩服盛唐的“民主”和“宽容”,大概是盛唐的强大和繁荣,给了玄宗这样的胸襟和气度吧,要知道他曾下过3次命令,都没能把上清宫搬下来,这大概是历史上洛阳人抵制“长官意志”最早也最成功的案例吧。
三
可是,玄宗弘扬道教的热情不减。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正月,他下诏在两京和各州都建玄元皇帝庙。此次大规模建庙,不仅仅是敬老君、上香火,还要附设“崇玄学”,借助学堂的形式弘扬道教,这等于在全国各地建立道教学院。
玄宗还划拨巨款,大力扩建上清宫,同时提升上清宫称谓的等级。他亲自赐名,把过去的“玄元皇帝庙”,改为“太上玄元皇帝宫”,后又改名为太微宫。其建筑规模与西都长安的太清宫相近,主体大殿为大十二开间,中有四条龙柱顶天立地,远远看去,庄严肃穆;近处瞧瞧:歇山斗拱,飞檐重叠。山门上额书“琼华”,东门上额书“九灵”,西门上额书“三清”。东侧是御斋院,供皇帝或皇室人员休憩、用膳。西侧有公卿斋院,相当于贵宾接待室,供王侯公卿小憩和用餐。宫垣之内,松林连接,大殿之后,洞府深邃。洞府之外,又建了一座高耸入云的斋坛,一柱通天,甚为壮观。实际上,这片蔚为大观的建筑群,是雄踞翠云峰之巅的一处皇家豪华园林。
上清宫(太上玄元皇帝宫)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落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玄宗下诏:享玄元皇帝老子于此。玄元皇帝不再是简朴的木牌位,而是换成了一尊老子石雕像,头戴冕旒,身着衮袍,甚是庄严。
说到这尊雕像,上清宫审美意义上的“三绝艺术”就被牵引出来——
原来,朝廷由于对洛阳上清宫很重视,请来了当时最有才华的艺术家来进行艺术装饰,他们是画圣吴道子和雕塑大师杨惠之。后来杜甫游历至此,写了一首诗,恰好凑成“三绝”,这在历史上非常有名。
只见这些石雕群像中,老子居中;左边是文宣王孔子,还有道教四位真人庄子、文子、列子和庚桑子;右边是唐玄宗和宰相李林甫,均为朱衣朝服,形如真人,栩栩如生。
画圣吴道子画的几幅壁画,色彩艳丽,技法高妙,其中《五圣千官图》场面壮观,人物众多。“五圣”指的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吴道子将“五圣”真容绘在大殿正壁上,又将文武千官仪列左右,再以锦绣河山作为背景。此画用笔入神,画成之后,被时人誉为“丹青绝妙,古今无比”。全国一时轰动,来观赏的人很多,杜甫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冬至这一天也来了。他看过之后诗兴大发,写了一首长诗《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曰:“配极玄都■,凭虚禁御长。守祧严具礼,掌节镇非常。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诗文很长,在此略去,因为在今人看来,也就是“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这两句出彩。
这首诗已能够说明时人很尊崇上清宫了。杜甫比喻此处居高临下,就像老子在天上的宫殿玄都那样,碧瓦金柱的点缀,日月的照耀,使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庄严和高贵。
事实也真是如此。在开元至天宝40多年间,唐玄宗把道教推向有史以来的至高地位,把洛阳上清宫的热闹繁华渲染得无以复加。玄宗之后,这座道观仍然起着支配唐王朝宗教及宗庙活动的作用,直到唐末,仍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誉,“太微宫使”只有宰相才有资格兼任。随后,上清宫带着它的荣誉和伤痕,进入了五代和大宋时期……
道家意象,原本不怕荒寂与萧条,所以霜降过后,我又来到上清宫,想看看一场大雨过后,落叶衰草是否掩住了三清殿的础石。可我到了那里一看,几位道士早已把落叶打扫干净了。
除了道长之外,这里的赵良真道士我也认识,10年前我采访过她。她递给我一些资料,都是小册子,仅《道德经》就有两三种版本,还有孟津一位信客自费印的一些经文。这些材料中虽无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千官图》,但画中大唐5位天子率领百官,浩浩荡荡来上清宫朝拜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一
隋朝在翠云峰修建了老子庙,使道教有了活动平台。到了唐朝,李渊称帝,是为唐高祖。其次子李世民攻破洛阳,剿灭隋将王世充部,然后上了翠云峰,拜谒了老子庙,令当地官府好好保护这座庙。
唐朝一建立,道家吃香了,道教兴盛了。为什么?原来,当时社会讲究门第,门阀士族势力大、威望高,但李渊的祖上没有这种“烫金名片”,也不是什么门阀士族。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神化其称帝的合理性,李渊需要在历史名人中找一位与其同姓之人来当祖先,找来找去,他还真找到一个现成的,这便是老子——李耳。
老子形象伟岸,个性潇洒,李渊思量:如果尊老子为始祖,既可借“先祖”名气提升门第,又可借此宣传李唐王朝取代隋朝的合理性,还可利用道教来教化百姓,一举三得,岂不美哉!
于是乎,西渡流沙不知所终的老子,又被请上翠云峰,定格为一尊塑像,坐在上清宫的大殿内。时为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实施者是大唐的第三任皇帝——高宗李治。
话说唐高宗李治,温文尔雅,与洛阳有缘分,与武后(武则天)的感情深,动不动就携武后到洛阳休假。他命令洛州长史许力士,在邙山翠云峰建一座上清宫,规模要超过隋代老子庙。
洛州的地方官赶紧组织施工,挖地基时,民工挖出一长条石,经当时的“文物专家”鉴定,竟是老子当年修炼时所用!高宗立即令人写文章宣传:看!老子听说要盖上清宫,马上显灵了,不仅大力支持,还把自己用过的物品“捐献”出来了,看来上清宫修得正确,修得及时,修得好啊!
于是高宗下令,打醮行祭,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
接着,为了给洛阳上清宫寻找伙伴,高宗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亲自到亳州老君庙(今河南鹿邑太清宫老子故里)向老子致祭,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回朝后又下令改洛阳上清宫为太微宫,奉祀太上玄元皇帝。
可是,武后对道教不感兴趣,而是热衷于佛教。高宗看武后不爱道教,就变通了一下,来了个“三教合一”,把儒、佛、道弄到一起作为“国策”:凡我大唐臣民,均可有所信仰,愿意信什么就信什么。
高宗和武后每次来到洛阳,就住在洛阳宫里。此宫又叫合璧宫,夫妻俩住在里面,一个信道,一个信佛,一男一女,一龙一凤,可谓珠联璧合,倒是与合璧宫的名字相谐。不幸的是,高宗在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初七驾崩于洛阳。此后武后掌权,开始大力弘扬佛教,扩修白马寺和龙门石窟,建造卢舍那大佛。一时间,洛阳佛教盛行而道教式微,僧侣的地位高于道士。大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后称帝,改唐为周,取消老子“玄元皇帝”称号,改称“老君”;同时《道德经》不再作为教科书,贡生、举子都不用学习这门功课了。
只可怜,翠云峰上孤身影,一弯冷月伴清风,一城灯火在眼前,却是半城的佛光半城的灯,唯独不闻《道德经》。上清宫一遇到武则天,就走了下坡路。
那么,武则天下台后上清宫又怎样了呢?
二
武则天下台后,中宗李显恢复唐国号,后来睿宗之子玄宗李隆基登基。此人英姿天纵,气度不凡,尊崇道教,他上台后第5天,即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八月三十日,就提出要弘扬道教。从此,上清宫迎来烂漫的春天。
这年十二月,玄宗令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的道观住持集中起来开了一次会,会后编写了《一切道经音义》113卷。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为了活跃东都道教气氛,玄宗请全国著名道士来上清宫讲学。李白最佩服的道士吴筠、张果都来到了洛阳。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玄宗下诏在西都建太清宫,在东都扩建上清宫,在全国各地建起成百上千座道观。
玄宗喜欢道教至极,每每登临上清宫,看见那青青房舍,便感到轻松惬意,总觉得这道家的意象,是那么超脱凡尘,高于人间,看着看着,便不想走了。这位天才音乐家和执著的“恋爱专家”,本来就有狂热的诗人气质,他忽然宣布:把邙山上的上清宫,搬到山下的洛阳城,搬到我昔日居住的宅邸去!
原来,他当年做藩王的时候,曾住在东都洛阳积善里,地点在洛河南岸,也就是现在的洛阳桥南头不远处。据《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五月,玄宗下令将自己在积善里的旧宅“敕建”为玄元庙。他对大臣们说:“我当年做藩王时,住在东都积善里,应在那里建玄元庙。”
唐玄宗之所以要把玄元庙建在他的旧邸积善里,是因为那里临着定鼎门大街,乃是东都皇城端门之南、定鼎门街西第一街第一坊。庙设于此,可与皇宫隔洛水相望,一来可活跃东都道教氛围,二来可以彰显玄宗重视道教。
要知道“玄元庙”就是“上清宫”,玄宗此举,大有借老子之香火抬高自己之嫌疑。洛阳的百姓尤其是那些文人士绅,一听说这个消息,便再也坐不住了,大家不愿看着邙山上清宫被改建成洛水以南的玄元庙。因为按照堪舆学的风水理论,北为玄武,是太上老君所在方位,邙山在洛阳城以北,正属此位,所以上清宫不仅仅是一座道观,还是洛阳城的靠山与保护神。皇上要把保护神随便搬到洛水之南,让“老君”由高处走向低处,东都的保护神就不灵验了,洛阳的风水就被破坏了,读书人考取功名就不容易了,官员们升迁也难以指望了。
于是,洛阳百姓便以自己的方式开始抵制玄宗搬迁上清宫。有的说:“俗话说‘住庙前吉利,住庙后晦气’,如果庙观建在皇城端门之南,洛水之北的城坊就成了‘庙后’,洛阳城就不吉利了!”有的说:“玄元庙是官民同往祭拜之所,老君是天下人的老君,又不是皇上一个人的老君,凭什么搬到皇上的旧邸去呢?”
老百姓的抵制、乡绅们的议论、大臣们的进言,使玄宗有所触动,他最终保留了自己的意见。翠云峰上的上清宫,没有按皇帝的旨意改建,而是仍然矗立于翠云峰上。如今想来,也真佩服盛唐的“民主”和“宽容”,大概是盛唐的强大和繁荣,给了玄宗这样的胸襟和气度吧,要知道他曾下过3次命令,都没能把上清宫搬下来,这大概是历史上洛阳人抵制“长官意志”最早也最成功的案例吧。
三
可是,玄宗弘扬道教的热情不减。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正月,他下诏在两京和各州都建玄元皇帝庙。此次大规模建庙,不仅仅是敬老君、上香火,还要附设“崇玄学”,借助学堂的形式弘扬道教,这等于在全国各地建立道教学院。
玄宗还划拨巨款,大力扩建上清宫,同时提升上清宫称谓的等级。他亲自赐名,把过去的“玄元皇帝庙”,改为“太上玄元皇帝宫”,后又改名为太微宫。其建筑规模与西都长安的太清宫相近,主体大殿为大十二开间,中有四条龙柱顶天立地,远远看去,庄严肃穆;近处瞧瞧:歇山斗拱,飞檐重叠。山门上额书“琼华”,东门上额书“九灵”,西门上额书“三清”。东侧是御斋院,供皇帝或皇室人员休憩、用膳。西侧有公卿斋院,相当于贵宾接待室,供王侯公卿小憩和用餐。宫垣之内,松林连接,大殿之后,洞府深邃。洞府之外,又建了一座高耸入云的斋坛,一柱通天,甚为壮观。实际上,这片蔚为大观的建筑群,是雄踞翠云峰之巅的一处皇家豪华园林。
上清宫(太上玄元皇帝宫)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落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玄宗下诏:享玄元皇帝老子于此。玄元皇帝不再是简朴的木牌位,而是换成了一尊老子石雕像,头戴冕旒,身着衮袍,甚是庄严。
说到这尊雕像,上清宫审美意义上的“三绝艺术”就被牵引出来——
原来,朝廷由于对洛阳上清宫很重视,请来了当时最有才华的艺术家来进行艺术装饰,他们是画圣吴道子和雕塑大师杨惠之。后来杜甫游历至此,写了一首诗,恰好凑成“三绝”,这在历史上非常有名。
只见这些石雕群像中,老子居中;左边是文宣王孔子,还有道教四位真人庄子、文子、列子和庚桑子;右边是唐玄宗和宰相李林甫,均为朱衣朝服,形如真人,栩栩如生。
画圣吴道子画的几幅壁画,色彩艳丽,技法高妙,其中《五圣千官图》场面壮观,人物众多。“五圣”指的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吴道子将“五圣”真容绘在大殿正壁上,又将文武千官仪列左右,再以锦绣河山作为背景。此画用笔入神,画成之后,被时人誉为“丹青绝妙,古今无比”。全国一时轰动,来观赏的人很多,杜甫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冬至这一天也来了。他看过之后诗兴大发,写了一首长诗《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曰:“配极玄都■,凭虚禁御长。守祧严具礼,掌节镇非常。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诗文很长,在此略去,因为在今人看来,也就是“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这两句出彩。
这首诗已能够说明时人很尊崇上清宫了。杜甫比喻此处居高临下,就像老子在天上的宫殿玄都那样,碧瓦金柱的点缀,日月的照耀,使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庄严和高贵。
事实也真是如此。在开元至天宝40多年间,唐玄宗把道教推向有史以来的至高地位,把洛阳上清宫的热闹繁华渲染得无以复加。玄宗之后,这座道观仍然起着支配唐王朝宗教及宗庙活动的作用,直到唐末,仍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誉,“太微宫使”只有宰相才有资格兼任。随后,上清宫带着它的荣誉和伤痕,进入了五代和大宋时期……
【访问次数: 】 【关闭窗口】
-
上一篇:宋元明清时期的上清宫
下一篇:老子:上清宫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