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博资讯>>省内新闻

一件大英博物馆藏明代绘画的修复

时间:2015-11-04  中国文物报    字体:   

?

2014 年底,笔者应邀赴英国大英博物馆工作,与平山郁夫东方书画修复工作室的邱锦仙老师合作,修复一件明代画家张翀的《瑶池仙剧图》。

张翀,生卒年不详,活动于17 世纪,字子羽,号浑然子,图南,江都(今江苏南京) 人;一作江宁(今南京) 人。善人物,上追古法,笔墨豪迈,亦能山水,所画山石古树,苍郁深秀,在当时,能得其真迹者,必如若拱璧。此件《瑶池仙剧图》为大英博物馆馆藏,画于绢本上,水墨设色,纵200 厘米、横110厘米,绘传说中的八仙聚乐于瑶池的情景,皆头插花枝,闲适逍遥,吹乐观鹤,或吹笛,或击节,或聆听欣赏,人物皆刻画生动传神,线条爽利流畅,着色淡雅古朴,是为张翀所画之精品。

此画原装裱为一色立轴,但前次的裱工不甚理想,裱件已出现大量断痕折痕与起空,修复技术低劣粗糙,修补画心所用的补绢颜色过深,质地与原画心差别大且经纬丝有补反和补得不正,所以画心上的大小破洞清晰可见。再有因前次修复没有将背纸完全揭除干净,绢本材质的透明质感使画心正面映出斑驳的托纸颜色,严重影响欣赏效果,故大英博物馆决定对此件文物重新修复装裱,以还原作品原貌。

书画文物在修复前先要找适合修补画心的材料,由于年代久远的古旧纸绢现今已是非常稀有,如能找到与画心材质相接近的补材相当不易。绢本较之于纸本,可用作补绢的旧材料更为稀少,就更不用说能有质地相近者。但这次我们的运气还真是不错,在大英博物馆库存的为数不多的旧绢料中,找到了与此件文物画心本体绢材相接近的旧绢料,这为本次的修复工作开了个好头,也为能达到最理想的修复效果奠定了基础。

修补材料准备到位后,根据本件文物的破损特点,凭借笔者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我们制定了严密的修复方案,并在实际的修复工作中严格按照此方案进行。以下笔者就此次修复过程的几个重要步骤略述一二。

清洗画心。旧画表面大都会积有陈年脏污与灰尘,修复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清洗。我们将画心正面朝上摊在裱台上,用热水小心地淋洒于画心表面,黄褐色的污水随即流出,然后用毛巾将污水吸掉。这样反复清洗三遍后,水色变清,画心上的脏污已基本洗净。

对画心做暂时性加固。绢本书画文物在修复时,必须对画心作暂时性加固,即在画心正面糊上“水油纸”,以便在后续的修复工作中对画心起到加固保护作用。“水油纸”为一尺见方大小,刷上薄浆后,一张接一张地糊于画心正面,然后在其上面糊两层单宣加固,再将画心翻身,刷平于桌案上。

揭画心。即揭去原背纸与托纸,这道工序尤其需要耐心仔细,并且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才能胜任,因为稍有操作不慎,便会对画心造成损伤,故古人早有“书画性命,全关于揭”的论述。此件画心破损较为严重,用浆又厚,增加了揭除工作的难度。我们用镊子慢慢地、小块地揭去托纸,在难揭处用手指轻搓,再用镊子揭去零碎纸衣。为了保持画心的湿润,用湿毛巾盖住还没有揭的地方,以使旧浆充分软化,便于揭除。

补洞。这是书画修复中的又一关键性工序,它直接关系到修复后的效果,原裱正是因补洞技术的拙劣,才造成破洞清晰可见。

笔者先用刀对破洞边缘进行修整,刮去脏污与黑口,并将洞口刮得薄些,这个技术行话叫“做口子”。然后对准经纬丝,将补绢剪出洞的形状后贴于破洞上,待干后,再刮去多余部分。为了达到最完美的修复效果,笔者用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每天始终以一丝不苟、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工作数十小时,才终于将大大小小的破洞全部补完。

托画心。因画心是绢本,交织的丝纤维间有空隙,为使托好后的画心颜色饱满,笔者手工染制了与画心底色接近的托纸。又因此画尺幅大,托画心的“命纸”必须三段拼接,为了加强拉力,我们还决定在背后再加托一层日本薄皮纸作加固。

托画心的工作顺利完成后,此次赴英的修复任务也接近尾声。经过一个月的辛苦工作,明代张翀《瑶池仙剧图》又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当然,它已经比之前更完整,更能体现出该作品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