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博物馆:给3500岁古沉舟“洗澡”——淮河独木舟脱水保护迈出关键步骤
量身订做“浴缸” 洗澡水是“蒸馏水” 六人为其“擦身” 两年后方可“出浴”
时间:2013-01-24 信阳博物馆 李捷春 字体:大 中 小
信阳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淮河独木舟脱水保护项目正式启动。独木舟脱水保护工程的关键步骤---现场保护所需原位脱水槽已由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制作完成,细心的观众可在3-5年内观看到独木舟科技保护的全过程。
这条独木舟2009年7月发现于息县城郊淮河西岸,舟长9.28米,最宽处0.78米,高0.6米,整个舟体由一圆木剖凿而成,经加速器质谱(AMS)碳-14测定,其年代为3185±40、3170±35,树轮校正后年代为距今3500年前,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最大、最完整的商代独木舟,堪称“中原第一舟”。
由于独木舟沉于淮河水底几千年,其含水率达到200-300%,木纤维素含量只有正常木材的20-30%,加之发掘出来后失水干裂,舟体发生开裂,局部脱落,必须进行脱水保护,才能达到长期保护的目的。为此,2010年信阳博物馆开馆伊始,就委托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编制独木舟保护方案,2011年经省文物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经过一年的深入研究和技术准备,日前正式开始实施。
信阳博物馆馆长阮超告诉记者,独木舟保护将本着原真性、可逆性、可识别性、“最小干预”及展示性的原则,分四个步骤进行:即制作清洗脱水槽、舟体脱水定型、修复及防霉杀菌。脱水槽采用复合结构,具有防水、保温作用,对随形技术和支撑材料要求较高,尤其兼顾展示功能而采取现场保护原位定制,加大了保护难度。脱水槽的制作成功,标志着独木舟保护迈出关键一步,同时,对大型木质文物现场保护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展厅内现场实施独木舟脱水保护,也为观众了解文化遗产的科技保护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台,是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与展示的创举。
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博士主任陈家昌介绍说:“独木舟出土地层硫化物含量高,里面的可溶性盐,就像我们平时吃的盐一样,如果遇到高湿天气,就会潮解,木头就会受到侵蚀,环境干燥,就会造成湿胀干缩的破坏。所以脱水保护的第一步就是脱盐”。亦即为它“洗澡”。“洗澡”用的浸渍液是比纯净水还有纯的“蒸馏水”,一次浸泡就用掉满满550升(相当于30桶饮水机桶装水),6位工作人员为其“擦身”,待其PPM值接近纯净水的数值,两年后脱盐完成后方可“出浴”,之后再脱水定型、修复补全、防霉杀菌及封护处理,整个过程约需5年以上时间。
技术人员在制作清洗脱水槽(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