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专题>>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宋东京城顺天门(新郑门)遗址考古发掘
     发布时间:2018-04-20

顺天门(新郑门)在北宋东京城中位置图

顺天门(新郑门)主城门区域叠压的历代道路(由西向东)

顺天门(新郑门)主城门发掘区全景正射影像图

顺天门主城门北门道门限槽(由南向北)(由南向北)

顺天门(新郑门)瓮城内北部房屋建筑基址(F26)

顺天门(新郑门)遗址出土宋金时期灰陶嫔伽、套兽

顺天门(新郑门)遗址出土宋金时期龙纹瓦当、兽面纹瓦当

迎秋门西端面及位置图

遗址内出土的礌石

遗址内出土的磨喝乐

遗址内出土的太湖石

顺天门(新郑门)是北宋东京城外城西南城门,门址位于今开封市金明区,东临夷山大街,北侧为晋安路,西接开封市金明中学,南侧为汉兴路。

北宋东京城顺天门始建于五代后周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时称“迎秋”门,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名“顺天”门,因向西直通郑州且与内城上的郑门相对,故又俗称“新郑门”。顺天门(新郑门)是位于宋东京城外城西墙上连接御道的正门,城外路南侧为琼林苑遗址,路北侧是金明池遗址。顺天门大街是西向巩义皇陵和西京洛阳的官道,也是宋与西夏互使的交流之路。顺天门(新郑门)沿用至金代,于公元1232年金哀宗弃城南逃后废弃。

顺天门(新郑门)遗址发现于1982年,1983年曾对其进行考古发掘,但因地下水位较高,发掘未能完成。本次考古发掘始于2012年,发掘区域位于主城门门址,发掘面积共计3500平方米。通过几年来持续的工作,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清楚了城门的沿革;通过钻探,探明了门址的平面布局;通过局部发掘,揭示了宋代顺天门(新郑门)主城门结构布局;通过重点部位的解剖,发现了叠压在顺天门(新郑门)之下的迎秋门西侧端面;通过分析遗址地层,特别是通过对位于北宋顺天门(新郑门)主门道区域、堆积厚度超过5米、层层叠压的道路遗迹的分析,理顺了整个遗址形成的过程。

顺天门(新郑门)是一座方形瓮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160米,东西100米,为“直门两重”。顺天门(新郑门)主城门为一门三道布局主城门发掘区全景正射影像图),南北54.2米,东西进深23.8米,由墩台、隔墙、门道组成。南、北墩台南北宽13米;南、北隔墙宽4.8米;中门道宽8米;南、北门道宽5.3米。在北门道西口进深4米处发现有门限槽遗迹。

主城门外侧包砖。包砖墙出墩台后南北两侧均向西(瓮城内)折2.9米,后又各向南北两侧各延伸6.1米,再向两侧就是夯土城墙,不再包砖。在主城门内侧、北墩台北侧清理出一处马道,应为顺天门(新郑门)北马道。北马道宽5.6米,发掘面积内长10.8米,钻探发现其总长度约26米。

在瓮城内主城门南北两侧近城墙处各清理出一座高台房屋建筑基址,两座建筑南北对称,形制布局相同,南北进深均为10.8米,现揭露部分为建筑的东部,面阔两间。沿建筑台基的东侧和北侧均发现有方形磉墩,边长1.5米,间隔2.4米。在北侧建筑的北部,同时期的灰坑中清理出迦陵嫔伽、灰陶套兽、龙纹瓦当、兽面纹瓦当等建筑构件。

北宋时期门道叠压在后周时期“迎秋”门基础之上,其门道基础营造顺序是先按规划在迎秋门基础上用纯净黏土夯筑门道整体基础;然后在夯好的基础上重新挖出墩台和隔墙基槽,再用瓦片和黏土交替夯筑填平作承重基础。

后周时期“迎秋”门南北面宽36米,外侧包砖,单门道,南北墩台面宽14米,门道宽约8米。

本次发掘是北宋东京城遗址考古史上规模最大、发掘地层最完整的一次考古发掘,也是首次对东京城城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示了顺天门主城门的规模、形制、基础建筑方法,五代至北宋时期该门址由单门道到三门道、瓮城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等,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都城中最早的方形瓮城遗址,填补了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史的空白,为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布局、古代都城城门形制演变、开封城市发展史、黄河泛滥史及宋代至清代陶瓷器标本断代与研究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珍贵考古资料。本次发掘是黄泛区考古的一次成功案例,是古今重叠型城址考古的一次有益探索。


 
 
 
bet365直播
版权所有:bet365直播 未经bet365直播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