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条例”让“躺着”的历史站起来 | ||
筱雅 发布时间:2015-05-17 | ||
1月1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博物馆条例(草案)》。条例规范了博物馆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程序,在设立条件、税收优惠等方面对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一视同仁,要求加强藏品尤其是文物藏品的保护和管理,禁止博物馆获得来源不明或不合法的藏品,同时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鼓励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强化服务教育、科研、文化建设和大众生活的社会功能,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当前,我国博物馆数量已达4165家,全年接待观众数量超过6亿人次。近年来,博物馆建设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速度上来说,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明显。截止到2011年底,美国有1.7万余座博物馆,日本有5500多座博物馆,很多发达国家几乎每几万人就有一座博物馆,而中国目前平均每40万人才拥有1个博物馆,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方可发展到每25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因此,从人均的角度来讲,我国博物馆数量并不多。现在博物馆的快速发展某种程度上是在还过去的“欠债”。 此外,现在各地政府虽然加大了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但博物馆为什么要建、如何建、建成什么样,往往由政府决定。而且由于缺乏科学和长远规划,“买得起马备不起鞍”,重建设轻经营,缺乏专业人员和经费的运营,博物馆成了政府装点门面的摆设。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丰富多样,主要体现在文化建设、科研、教育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其非正规教育功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63777万人次,日均170余万人次。然而,看似惊人的数字与13亿人口的比较,平均每位公民约2年才走进一次博物馆。博物馆非正规教育功能的发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作家赵玫曾说:“博物馆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一种地域的象征性符号,也是其历史文化的沿革与浓缩”。博物馆是一段历史的凝固,如何让“躺着”的历史站起来,是新时代对博物馆提出的新需求。在此语境下,《博物馆条例(草案)》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其所要求的,“鼓励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强化服务教育、科研、文化建设和大众生活的社会功能,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无疑切中了当前博物馆发展的要点所在。 《条例》是纲,真正落实还需要一系列具体举措。博物馆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反应着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温度。老百姓是否愿意走进博物馆,与博物馆是否“动”的起来,是否“奇幻”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想真正让躺着的历史站起来,还需在条例的指导下,大量策划特展,从选题到内容到形式,根据观众的兴趣,结合社会热点等设置特展主题。每个展品背后都有一段传奇历史,观众在博物馆走马观花并非对历史不感兴趣,关键要用通俗、生动的讲解方式让游客着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