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濮阳戚城2014PHQTG1北壁龙山时代城墙剖面(东南—西北)
?
?
濮阳戚城打破龙山城墙的H1出土陶器
?
?
濮阳戚城遗址鸟瞰
?
戚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古城路与京开大道交汇处西南角,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东周戚邑为春秋时期卫灵公外孙孔悝的采邑,故又名孔悝城。地表现存晚期城址一座。为了推进对戚城龙山时代城址的深入研究,经国家文物局及河南省文物局的批准,2014年3月至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濮阳文化局、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等单位组成戚城遗址联合考古发掘队,对戚城龙山时代城址南城墙中段缺口处、西北拐角处进行发掘,对2008年发掘的东城墙南段探沟即TG1四壁进行了外扩。同时,对城内布局及城外护城壕沟等情况进行了初步勘探。戚城遗址2014年度的考古工作是既往考古工作的延续,同时又取得了新的十分重要的线索。
通过上述考古工作可知,戚城龙山时代城址平面呈圆角近方形,方向20゜,与晚期城址大体重合,略有错位,东西长约420米,南北宽约400米,面积近17万平方米(含城垣)。
依据勘探情况,戚城龙山时代城墙一般残高1~5米,局部被破坏殆尽,残高不足50厘米,局部则残高可达六七米。从发掘情况看,以东城墙南段TG1北壁为例,龙山城墙顶部残宽约14.3米,底部残宽约28米,残高约3.05米;西城墙北段TG2南壁上,龙山城墙顶部则残宽约5.55米,底部残宽约22.4米,残高约4.7米。
从考古发掘地层层位及遗迹的叠压打破关系看,戚城龙山时代城墙之下叠压有龙山时代文化层和龙山时代灰坑;其上又被多层龙山时代文化层叠压和龙山时代灰坑打破。戚城龙山城址的时代为龙山时代确凿无疑。
关于戚城龙山时代城墙的结构、建造程序及筑法,戚城龙山时代城墙的结构上分主墙体和内护坡两部分。戚城龙山城墙修建前,先将地面稍加平整,然后在其上直接修建而成。先修建主墙体,再在其内侧修建内护坡。主墙体则是先修建其外侧底部的墙心,再修建其余部分。主墙体修筑以后,再在其内侧夯筑或堆筑数层倾斜状堆积层,形成内护坡。从东城墙南段TG1北壁看,主墙体和内护坡的堆积层大体可分红褐色土层和含沙量相对较大的黄沙层两种。其中,红褐色土层粘性较大,夯筑后,非常质密、坚硬,而黄沙层则相对疏松。从主墙体墙心到内护坡,两种堆积层有规律地间次叠压堆积。这既保证了城墙的坚固程度,又可节省材料,同时也表明戚城龙山城墙的建造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戚城龙山城墙修建过程中使用了版筑、夯筑和堆筑等多种筑造方法。其中版筑法是当时比较先进的筑城方法。版块既见有纵向排列的,亦有横向分布的。每排版块之间采用错缝版筑。版块长短、大小和厚薄不一。版块长1.1~3米,宽0.6~1.05米,厚0.5~0.85米。此外,戚城龙山城墙主墙体和内护坡均普遍使用了夯筑法修筑堆积层。夯层厚约5~15厘米。夯窝3~7厘米,为集束棍夯。发掘中,仅在内护坡局部见有堆筑法修建的堆积层。
2014年度,对戚城城内布局及城外护城壕沟等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勘探。通过勘探,在城内发现东西向干道2条,南北向干道1条,呈“工”字形分布。在城内,还发现了大面积的夯土基址。夯土基址主要集中在城内的中部偏东处,部分则分布于城内西南部。夯土基址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在城内东部偏南,发现有东周墓葬分布。在城外,龙山城墙四围外侧均有与之相配套的护城壕沟分布。
戚城龙山城址是濮阳地区首座经过考古发掘证实了的龙山时代城址。该城址周围环绕有蒯聩台遗址、金桥遗址、马庄遗址、铁丘遗址等龙山时代遗址。戚城龙山时代城址应为周围小聚落所环绕的较高级别的大的中心性聚落。
戚城龙山城址的时代与上古五帝时代舜帝的年代相吻合。据文献记载,濮阳一带属于舜帝的活动区域。如《尚书大传》曰:“(舜)贩于顿丘。”《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曰:“(舜)贩于顿丘,债于传虚。”此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集解郑玄曰:“负夏,卫地。”索隐:“‘就时’犹逐时,若言乘时射利也。”《孟子》曰:“迁于负夏。”上述与舜帝相关的“顿丘”、“传虚”、“负夏”等皆为今濮阳境及其周边一带的古地名。对舜帝在濮阳一带活动所涉及的古地名审慎地详加甄别、推敲和研究,有助于推动戚城龙山时代城址的深入研究。同时,这也体现了戚城龙山时代城址在探讨文明起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