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员二次赴焦作市博物馆采集汉代粮食样本
解读汉代粮食系列报道之三
时间:2014-09-04 来源:焦作市博物馆 作者:韩 静 梁耀文/文 马岩涛 梁耀文/图 字体:大 中 小
为进一步展开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工作,在焦作市博物馆、焦作市考古研究所的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下,9月1日至2日,中科院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张健平博士、贺可洋博士再赴焦作,对陶仓楼及陶器进行深度采样。
据悉,2013年5月中旬,中科院博士生导师吕厚远博士曾专程赴焦作市博物馆提取了汉代陶仓楼及陶器中随葬粟的样品,获得了令人振奋的分析结果。根据首次采样所进行的植硅体分析、稃片鉴定等鉴定方式,明确了随葬粮食的分类和定名,特别是送检美国实验室进行了放射性碳测年鉴定,证明了粮食样本的年龄与器物断代吻合,特别是发现了同一器物内四谷齐全的随葬粮食,但是还有一种疑似豆类的粮食尚不能完全确定其性质。这些科学分析得出的数据和信息已运用到基本陈列中,充分拓展文物内涵和外延,多角度、多层面展示藏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深奥的科学知识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反馈。
为保护陶器及内部粮食的原始状态不被过多扰动,张博士和贺博士对正在展出的二层彩绘陶仓楼和弦纹灰陶仓进行两批次深层取样,并分类装放,以便研究随葬粮食的分层情况。随后对库房对19件陶仓和陶壶内存放的色泽不同、外观有别的粮食以及内壁粘连物等分别进行取样,将一些存留较少的样品进行了残留物采集,把附着在器物内壁的淀粉粒和植硅体进行取样,并用移液器放入器皿内。相比初次取样,本次采集器物多,样本多,外观各有所别,采集方法多样,使用的器械也更精细。据悉,这些粮食样本仍将在中科院和美国实验室进行研究分析,未来有更多的惊喜等待着逐步揭秘。
-
上一篇:济源阳台宫防雷工程正式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