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交流合作>>合作研究

河南考古赴蒙古国考古项目工作简报

时间:2017-11-23    周立刚/文 聂凡/图  字体:   

2017年7月21日,河南考古赴蒙古国联合考古队第二批队员抵达高勒毛都2号墓地,与坚守在工地的其他队员一起继续开展联合考古项目。截至9月6日,中蒙双方队员完成了PM3到PM12共计9座陪葬墓的发掘工作,顺利结束2017年度的田野考古工作任务。中方队员在随后的一周内进行了资料整理、器物绘图摄影,并对整个墓地进行了调查测绘。9月14日,中方队员完成全部工作并返回国内。

一、陪葬墓发掘

中蒙双方合作发掘的M189东侧呈弧形分布12座陪葬墓,编号PM1-PM12。这些陪葬墓地表均有圆形石堆,受到不同程度扰动。7月至8月第一阶段完成了1号到3号陪葬墓的发掘工作,第二阶段完成了其余9座墓葬的清理。

虽然曾遭到不同程度盗扰,这些陪葬墓中仍然出土了种类较为丰富的遗物。出土遗物有金器、银器、铜器、铁器、陶器等。其中两翼铁镞、三棱铁镞等兵器和陶罐、铜鍑等器物具有典型的草原文化特征;而出土的三枚铜镜则是明显的中原文化器物,包括两枚规矩镜和一枚昭明镜。在这些陪葬墓出土的遗物中明显可以看到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流。

根据棺木保存状况判断,陪葬墓中的棺木均为活木材制成。棺木埋入之后木材继续生根,根须穿透人骨吸收养分,对骨骼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再加上盗扰影响,所有陪葬墓中人骨保存状况均很差,无法进行详细的性别年龄鉴定。但是,随葬品中的兵器、腰带等遗物为判断墓主身份提供了一些线索。这些陪葬者中可能包括墓主的武士或者侍卫。

器物摄影照

二、田野调查测绘

    9月7日陪葬墓发掘工作结束之后,中方第三批抵达的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4名队员与其他队员一起对墓地进行了再次调查,调查的同时用RTK对遗迹进行精准测量。受天气原因影响,田野调查工作于9月9日结束,完成了整个墓地约三分之一的范围。其余部分计划在下一年度的工作中继续进行。

9月11日,中蒙双方队员返回乌兰巴托。中方队员在此进行了两天的休整,期间参观了蒙古国立博物馆和乌兰巴托大学博物馆,并与乌兰巴托大学师生进行了交流。9月14日中方队员顺利返回国内。

本年度中蒙联合考古项目顺利完成了主墓顶部的清理、照相、绘图工作,并完成了12座陪葬墓的发掘。这批陪葬墓与以往发现的陪葬墓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特点:例如这批墓葬中仅出土1件马头骨和1节马脊椎骨,与以往所发现的情况差别很明显;12座墓葬中仅3座墓葬出土陶器,其余均无,这也是比较少见的现象;同时大部分墓葬的人骨仅头部和上肢遭到扰动,下肢和随葬器物保存完好,说明盗扰可能是一种报复性活动。这些新发现的现象不仅为我们深入了解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内涵提供了新材料,同时也为研究匈奴丧葬习俗、匈奴与汉朝的相互交流影响等提供了新的线索。

本次赴蒙古开展联合考古项目的中方队员均为80后年轻队员。在两个月的合作中,队员们过硬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得到了蒙古和俄罗斯同行的认可,充分展示了中国青年考古学者的风采。中方队员还与蒙古国乌拉巴托大学、俄罗斯布里亚特州立大学、莫斯科考古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建立了联系,为以后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考古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