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正声 大音传承——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纪事
时间:2015-12-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霍 锟 字体:大 中 小
复原唐代音乐演奏
近期,河南博物院与韩国国立国乐院在韩国首尔签订合作协议书。
中原自古为礼乐之邦,这片丰厚的土地上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灿若星辰的文物遗存和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而中原音乐文化则可称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音乐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从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葛天氏之乐、大禹治水之歌《大夏》之乐到商人“恒舞于宫,酣歌于室”的记载;从2500年前的“可歌、可弦、可舞”的《诗经》,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代新音乐的代表“郑卫之音”;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9000年的贾湖骨笛、3000年前夏代的铜铃、安阳殷墟的编铙和陶埙、两周时期各类钟磬鼓瑟和管箫琴笙等,汉代画像砖雕像、唐代乐俑等等,在中原大地上,古代音乐文化薪火相传,几千年绵延亘古、连续无间。
音乐考古舞台化复原
古代音乐是中华古代文化遗产中璀璨华章,2002年国际博协亚太地区年会,将“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传播”列为主题,并对如何让远古的乐器重新奏出美妙的音乐,让画像上的场景、舞蹈活起来,让失去色彩的华服鲜亮起来,让无声的文物转化为鲜活的艺术实体等问题进行讨论。2000年4月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正式成立,并将这些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转化成了立体的舞台展示艺术。河南博物院是中原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的中心,华夏古乐团从事的工作即是中华古代音乐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和展演,带给中国和世界一种古老文明的文化记忆,也给公众提供了一种古老音乐创新展示的公众文化服务品牌。
华夏古乐团的主要工作是文物陈列的延伸,是对相对沉寂的静态文物与无形的音乐文化遗产相结合的综合展示。华夏古乐的乐器、乐曲和服饰、演出的复原是考古研究成果的实验与再现,其以尊重历史、复原历史的严肃态度为原则,对中原地区古代乐器、古代乐曲和历代服饰进行了多角度、学术性的研发和探索。
乐团针对史前至唐宋古代乐器进行了复制研发。包括骨笛、陶鼓、陶埙、排箫、铜铙、编钟、编磬、木鼓木瑟、琴筝阮笛、琵琶箫管等有十几个品类150多件。华夏古乐的曲目复原、整理、移植创编是在古籍乐谱、琴谱及文史遗存的基础上,由国内多位著名音乐考古、文化学专家和作曲家共同合作的创编配译而成的。乐团创编复原了《远古的回响》,先秦编钟雅乐《诗经·鹿鸣》、《诗经·子衿》,诗词音乐《凤求凰》、《春夜别友人》、《关雎》,唐代乐舞《倾杯乐》、《瑞鹧鸪》等近百首作品。在考古学专家和服饰造型共同合作下,乐团还对古代服饰如先秦深衣、商代服饰、汉代曲裾、唐代男女衣装和相关发饰、佩饰等进行了研究复原。
目前河南博物院已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联合成立了音乐考古科研基地,河南省文物局也在河南省博物院设立了河南音乐文物研究重点科研基地。未来华夏古乐团将在河南以及中原地区的音乐文物研究、资料整理、音响数据库筹备及相关的国家级课题等方面展开学术工作。
传承古代音乐文化
华夏古乐团自2000年建团以来,通过古代雅乐、诗经音乐、汉唐乐舞和展示古代乐器音乐性能的现代乐曲和世界名曲等方式,向海内外的观众推介河南的音乐文物。金石铿锵、管瑟齐鸣,风霜寒雨从未间断,到目前为止,华夏古乐团共为海内外的观众演出1万余场次,观众有150余万人次。
业内专家和广大观众对这种具有厚重文化意义和独具特色的演出给予一致好评,他们称华夏古乐团的日常演出使参观博物馆的观众不但浏览了重要的文物文化遗存,而且还能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观看到乐团立体化、动态化、趣味化的演出,是对博物馆传统展陈模式、静态文化服务的有益补充和突破性的拓展。
此外,乐团还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中原地区丰厚的文化资源,开发、创编了多种题材、内容的专题音乐会100余场。如《弦歌八千载》、《大音承传》、《诗经》、《词心宋韵宋词音乐赏听会》专题音乐会,《云韶新韵》、《沧浪诗心——古典诗词吟唱会》、《飞鸿响远——古代吹奏乐专题音乐会》、《丝桐清歌——琴曲与琴歌欣赏会》、《喤喤钟鼓——古代打击乐专题演奏会》等文化专题音乐会及《华夏月明——中秋古乐欣赏会》、《上元灯月——传统元宵节情景音乐会》等。
音乐是全社会直入心灵的通用语言,与此相关的课题讲座很贴近社会各界公众认知意向。乐团近年来分别举办了针对机关干部、大学生、中小学生等不同人群的专题音乐文化讲座100余场。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音乐学院、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每年定期组织相关院系学生到河南博物院参与专题讲座。乐团为河南省高校的学生素质教育开设题为“音乐史诗”的古代音乐史讲座,听取讲座的学生达1.5万余人次.
乐团还在国家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节日举办各类面向公众的公益讲座、知音会专题讲座等。近年来陆续出版发行《华夏遗韵——中原音乐文物》、《华夏弦歌集》、《华夏古乐》等图书光盘10余种。“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是河南博物院打造的一个原创陈列展,该展以传统展览和配套演出相结合的创新展示模式,受到各界的好评。
华夏正声走向世界
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华夏古乐多次代表国家、河南省赴外进行文化交流、访问演出。
2007年10月,华夏古乐团应邀参加香港中乐团建团30周年音乐会——《都会交响》,华夏民族流传数千年生生不息的传统古乐韵飞香江;2013年1月,按照文化部安排,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赴美国进行了为期18天的访问演出,此次活动横跨美国俄勒冈州、加州、堪萨斯州等州,演出10余场,让美国各界领略到了河南乃至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古代音乐魅力;2014年7月赴泰国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参加中泰文化交流演出;2015年3月,赴土耳其访问演出,在安卡拉国际音乐节演出中大放异彩,还在奥坎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专题演出。
2014年以来,华夏古乐团承担了“中韩人文合作交流项目”“国际音乐考古学会议”“古代音乐与宫廷音乐交流研讨”等。2013年9月,河南博物院与韩国国立国乐院共同主办“东亚音乐考古国际学术会议”,并于2014年10月,在敦煌双方共同主办了“丝路音乐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会议”。2015年3月为进一步推动2015中韩人文合作交流项目,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赴韩国国立国乐院进行学术研讨、文化交流演出。其间,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韩国国立国乐院院长金海淑共同签署了为期五年的“业务交流合作协议”,开启了双方以及中韩人文交流的新篇章,未来双方将在人员交流、科学研究、演出、展览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的交流、合作活动。
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有声的音乐实体,这个复原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融合了各个学科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表示,未来华夏古乐团将按照“专业性、学术型、特色化”融合创新发展的规划,在专业性建设方面狠下功夫,着重在学术研究、品牌建设、社会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提升。并以博物馆学和音乐考古理论为主要依托,使博物馆的展示方式趋于形象化和立体化,并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新兴学科,进一步拓展并提升博物馆文化展示和服务功能。
-
上一篇:殷墟志愿者:我们代文物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