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全执法>>文物保护员

高昌奎:无私奉献 守卫忠诚

记高敬亭故居业余文物保护员高昌奎

时间:2016-01-21  来源:新县文物管理局  作者:陈良涛  字体:   

高敬亭故居位于河南省新县新集镇董店村。2008年,烈士故居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烈士的家乡有一位农民名叫高昌奎,现年53岁,改革开放后长年在外打工经商,后又劳务输出在国外打拼,多年的闯荡,开阔了眼界,并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2009年的清明节在烈士故居参观,耳闻目睹高敬亭这样一位抗日英雄的故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激起心中别样的酸楚情怀,于是决定,不再外出闯荡,不再出国挣钱,立志要为烈士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行程万里,收集相关党史资料。高昌奎多次自费赴合肥向高将军之女高凤英咨询、整理高敬亭相关资料并带回平反通知书、烈士证等等珍贵物品,又去北京拜访高敬亭当时警卫员万海峰上将,以解心中万千疑惑。先后收集了《高敬亭冤案责任应该谁承担》、《新四军征战纪实》、《新四军抗日战争战史资料选编》、《新四军第四支队简史》等书籍,以及中共党史学者、新四军学者著述的文章资料。大量史实证明,高敬亭将军是英勇抗战的,是忠诚于党的。鉴于高昌奎这样一位有觉悟、有知识的新时代农民,不惧困难、甘于奉献的主动精神,2012年,县文物局聘请他为高敬亭故居没有工资、没有任何待遇的业余文物保护员。

二、慷慨出资,创办红色书屋。在这几年期间,为更好地发扬革命传统教育,高昌奎本人先后出资近万元,在烈士故居增添展柜,充实实物展品、栽花植树、美化坏境,并利用收集的和购买的各种红色书籍,在烈士故居创办了“红色书屋”,供游客、访客、学生、村民阅读。2015年,中央党史研究室和新四军研究会在安徽岳西召开了高敬亭历史学术研讨会,提出要将高敬亭的“功要说个够,错要说的透。”为此,又需要更多详实的历史资料。为正确、客观的对高敬亭的历史展开深入调查,他又对高敬亭曾经战斗过的红军县府洞、羚养山等遗址遗迹进行走访,发现并取得第一手资料,受到县委、县政府及文物部门的好评。通过县电视台策划制作了“红色丰碑”和“抗战记忆”两种宣传片,充实了烈士故居的革命素材。目前,大别山干部学院已将烈士故居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现场教学点。

三、义务讲解,传播红色革命精神。自2009年以来,高昌奎每年清明节组织接待镇中学生、小学生在烈士故居参观,并亲自讲解。他说:“我这样做就是要让下一辈们记住革命先烈英雄事迹,铭记历史,明辨是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2015年党中央将高敬亭入选为“抗日英雄模范人物”。这又充分说明了革命历史不能丢、不能忘,更不能歪,也说明了革命纵有波澜起伏,但党和人民不会忘记。

在烈士故居,有高昌奎这样一位业余文物保护员,意识到历史赋予的公民责任,克服了诸多困难,守卫着烈士对党的忠诚,着实难能可贵,让人敬佩。

人物简介:高敬亭(1908—1939),男,汉族,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高敬亭参加革命,同年秋当选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不久又调任区苏维埃武装委员。1930年,他任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后,历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委员、鄂豫皖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苏维埃政府主席,光山县委书记,豫东南道书记,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政治委员。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北上,他奉命重建红二十八军,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在大别山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7年9月,红二十八军同国民党卫立煌部谈判,改为鄂豫皖工农抗日联军。10月,我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十三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鄂豫皖抗日联军遂改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1939年6月,高敬亭被错误处决。197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给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对高敬亭的功过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